秋冬季小麥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意見
做好小麥播種期病蟲害防治,對壓低病蟲初始量,預防苗期病蟲害的發生,
確保全年小麥病蟲害的有效控制均具有重要意義。為落實 2015 年農業部秋冬種
會議精神,進一步加強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病蟲害防治工作,我中心與國
家小麥產業體系病蟲害防控功能研究室組織相關專家,結合 2015 年春夏季小麥
病蟲發生情況,提出我國不同產區秋冬季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控技術指導意見。
一、突出重點區域與防控對象
根據我國今年冬小麥種植情況和歷年病蟲害發生規律,秋冬季小麥病蟲害防
治以黃淮海麥區、長江中下游麥區、西南麥區和西北麥區為主。黃淮海麥區以紋
枯病、根腐病、全蝕病、黑穗病、孢囊線蟲病、黃花葉病、地下害蟲和雜草為主,
兼治苗期銹病、白粉病、蚜蟲和灰飛虱等病蟲。長江中下游麥區以紋枯病、全蝕
病、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為主要對象,少數田塊有地下害蟲危害。西南麥區以小
麥條銹病為主,兼顧赤霉病、白粉病、麥蚜、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害。西北
麥區以小麥條銹病、白粉病、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蟲等為主要防治對象。
二、種植抗(耐)病蟲品種
黃淮南部為條銹病常發區,應在常年早發、重發區域種植周麥 17、豫麥 34、
豫麥 49、豫麥 69、新麥 19、西農 979、小偃 6 號等抗銹慢銹品種。孢囊線蟲病
嚴重發生區,應選擇種植太空 6 號、中育 6 號、新麥 11 等具一定抗病性品種。
小麥黃花葉病常發區和新發生區可種植新麥 208、豫麥 70-36、泛麥 5 號、豫麥
70、鄭麥 366 等較抗品種。長江中下游麥區及赤霉病重發區,要選擇對赤霉病
等病害有一定抗耐病品種,減輕后期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壓力。西南
麥區主要以抗條銹病品種為主,根據各地情況,選用綿雜麥 168、綿麥 37、綿
麥 39、綿麥 41、綿麥 43、綿麥 45、川麥 42、川農 18、西科麥 2 號、鄂麥 18
號、云麥 2 號、黔麥 15、周麥 17、皖麥 53 等抗病品種。西北麥區是小麥條銹
病越夏區,在該區不同海拔區域,選用種植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小麥良種,對控
制小麥條銹病的傳播和初始菌源量有很重要的作用。在隴南山區、六盤山等越夏
區周圍的麥區應根據情況種植抗(耐)病品種。西北麥區其它地區根據情況盡量
選擇優質抗病高產的當地品種。
三、藥劑拌種
根據病蟲情況選擇使用戊唑醇、苯醚甲環唑、咯菌腈、苯醚·咯菌腈等高效
懸浮種衣劑進行小麥種子包衣預防病害,用適量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預防害蟲、
黃矮病和叢矮病,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蟲害。在條銹病越夏區及其周邊麥
區,采用三唑酮、戊唑醇等種衣劑拌種,兼治苗期條銹病、白粉病、預防后期腥
黑穗病等發生。在全蝕病發生區,重點采取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和硅噻菌胺(全
蝕凈)懸浮劑拌種或包衣;對地下害蟲可選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種;土傳病害和
地下害蟲特別嚴重的田塊,要進行藥劑土壤處理。多種病害和害蟲混合發生區,
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,可使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復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
或種子處理。復配(混合)劑中各單劑的有效成分應與單獨使用時大致相同。苗
期蚜蟲、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發生危害較重的地區,采用辛硫磷或吡蟲啉懸浮種衣
劑拌種。
四、農業措施
黃淮麥區玉米秸稈還田地區,要做好精細整地,盡量將玉米秸稈埋于土壤中,
清理地苗殘稈,出苗后結合冬灌、鎮壓麥苗。孢囊線蟲病嚴重發生區域或田塊,
要重點推廣播種后和秋苗期鎮壓控病措施。小麥條銹病越夏區要用人工鏟除和噴
施除草劑的方法清除自生麥苗,播種時期根據墑情,采取適期晚播,減輕苗期條
銹病的侵染,減輕苗期病害,壓低秋苗菌源量。
五、秋苗防治。
根據條銹病、白粉病和紋枯病等秋苗發病情況,在病害發生嚴重時,進行打
點保面。在條銹菌冬繁區的陜南地區,加強監測,對早發病田進行藥劑防治,化
學藥劑可選用三唑類殺菌劑噴霧防治。在紋枯病的苗期發生區,要加強監測,及
早開展防治;在渭北旱塬地區、甘肅隴東地區、隴南地區、寧夏南部冬麥區,在
拌種預防的基礎上,要注意防治苗期蚜蟲,預防小麥黃矮病的發生。早期有翅蚜
蟲可用黃板誘殺,藥劑防治可選用吡蟲啉、吡蚜酮等高效低毒殺蟲劑噴霧防治。
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
國家小麥產業體系病蟲害防控功能研究室